三芝區三和社區

兼容里山里海 踏穩雙腳深耕在地

三和社區是三芝區的平原社區,近山近海,也同時擁有里山里海資源,新庄里的海邊,也是臺灣重要的天然藻礁分布地,早期先民挖掘此地的藻礁,燒製成石灰岩,附近也有石灰窯的遺跡,三和社區在風芝門自行車道,以在地漂流木、風稜石、咾咕石、紅凝土、浮球、漁網,以及農村的稻稈跟粗糠,建造入口意象,巧妙地融合了社區近山近海的農村特色,也企盼能喚醒民眾守護海洋的意識。 在三生步道的入口,也有利用茶工廠廢棄倉儲空間進行彩繪的「櫻芝棧」,成為社區的熱門拍照景點,除了活化空間,社區透過人才培育,也活化在地經營,培訓社區導覽人員,配合小旅行將社區的文化與三生的精神推廣出去;另外,社區內部也舉辦多元且豐富的關懷活動,包含健檢與講座課程,讓居民們在維繫原有情誼之外,也積極與新搬來的住民互動,像是跟新成立的藝術家工作室合作,安排導覽與體驗,也因而活絡了在地的藝文風氣,讓社區持續正向的發展。

萬里區中幅社區

中幅的煤礦產業與磚窯遺跡

中幅社區過去曾是煤礦產區,社區內留有「中幅六坑」的遺跡,過中福路城牆後,有一小型社區公園,為中幅休閒公園,設有礦坑意象,記錄這段採礦的歷史;如果想一探實際的六坑遺跡,則可沿中福路至公車古厝站的岔路口轉小路上山,路邊的圍牆有圖片示意可往煤礦事務所、中幅六坑;目前煤礦事務所的招牌仍保存著,繞過事務所往後方走去,中幅六坑就藏身在樹林間,社區未來將積極爭取經費,進行六坑礦坑周圍環境修繕,並規劃出500公尺至1公里讓民眾可以進入坑口體驗,一窺過往當地礦業榮景之歷史痕跡。 除了煤礦產業之外,從日本殖民時代引進新式製磚設備起,至民國60年代以前,中幅也是重要的紅磚產地,在基金公路上,遠遠便能望見高聳的磚廠煙囪,而實際的位置,可從基金公路接景美路上的公車磚廠站旁岔路進入,循著煙囪的方向,半路上便能遇到霍夫曼窯式的磚窯遺跡,再往前便是煙囪。

金山區六三社區

舊機場遺跡 見證日本時代空港史

在現今六三市民活動中心旁、三福宮前空地上,留有三座「石滾輪」,作為六三地區曾是「軍用機場」的紀錄;日本殖民時代末期,從今天三界里到清泉里間,興建了軍用機場,供零式戰鬥機起飛降落,面積達百餘公頃,但因後來戰機試飛失敗,又因當時日本以逐漸呈戰敗之象,此處的機場遂被廢除,爾後在國民政府來台,將這些用地還給當地農民使用,如今已全然不見機場的樣貌,實際的範圍也只能從文獻中推估,近年來,社區居民與文史團體積極保留當地日本殖民時代的相關遺跡,將建造機場時用來壓平地面的「石滾輪」,保存於現址,並設碑紀錄,社區也曾舉辦體驗拉石輪的活動,藉此讓民眾認識這段歷史。

貢寮區卯澳社區

吳家樓仔厝 百年石頭屋

卯澳社區內可見許多早期的石頭古厝,使用海邊就地取材的砂岩,在經由打石做成建材,建造時以特殊的工法砌成房屋,工法共分三種「人字砌」、「平行砌」、「亂石砌」,其中最知名的就是「吳家樓仔厝」,已逾百年歷史,現今房頂雖已坍塌,但仍可見其輪廓,而且是罕見三種工法皆使用的石頭屋,吳家也是當地的大戶人家,早期漁獲豐富,家中有寬闊的庭院,並建有圍牆,後改建為碾米廠,為當地少見的兩層樓石頭古厝。

三芝區共榮社區

「一起玩社區!」的參與式社區營造 喚醒八連溪生命力

2002年,協會前理事長林義峰自南港高工退休後回鄉,抱持著小時候在農村生活的記憶,想要把好的環境跟農村的價值找回來,便著手開始進行農村的營造,號召成立新北市三芝關懷社區協會,以「參與式經營」凝結起大家的共識與向心力,透過改變農民的觀念,推動友善耕作與生態復育,大家逐漸發現農村的環境正在改善,證明了農村營造這一路走來的意義與價值,也鼓舞更多人積極參與相關課程與活動,其中「農夫學堂」,就是由社區夥伴洪瑞興,主動提供自家原本豢養牲畜的建築物做為營建基地,不僅發展為居民共學、共餐的場域之一,在舉辦農村體驗時,學堂內也充滿輕快的笑鬧聲、風味菜餚的香氣、以及炊熟地瓜粿的水蒸氣,體現出農村活力與人的溫度。在這裡,夥伴的事,就是社區的事,每年3月底4月初,一起到社區夥伴的農田插秧,8月再回來一起同享收割的喜悅,現任理事長吳思緯分享道,這個時程不是「計畫」,而是社區夥伴的默契,一起做事、一起玩社區,每位夥伴的主動參與,就是社區能更持續發展的動力。

三芝區安康社區

春的安康 紅粉山嶺

安康社區位於三芝區八連溪流域的上游,同時東邊與陽明山為伍,以圓山里為主要範圍,呈現出親山傍水的農村風貌,春季的青山路與大湖路,更是三芝賞櫻之旅中不能少的景點,安康社區主要栽有山櫻花,又稱緋寒櫻,花開時節,沿著蜿蜒的山路,可以看見夾道皆是濃粉色的櫻花,與天空、山景相映成趣,而青山路兩旁設有磚道,方便民眾駐足觀賞;另外,社區至高點的北極山北星真武寶殿,也是賞櫻秘境,寺廟後方的櫻花步道,則是栽種吉野櫻,盛開時又是另一番景象,花朵簇簇像是在山林間輕抹一層淡粉雲彩。

淡水區忠山社區

從入口意象到朱槿公園 貫徹忠山環保與生態的信念

奎柔山路(北8縣道)上共有三個社區,忠山社區正好在中間段,沿路走進忠山,當你看到由社區居民彩繪的入口意象,以及透過改造廢棄安全帽與輪胎、做成盆器,種植草花點綴路旁的圍牆,忠山便到了;繼續往前,經過宏龍宮後,右手邊的朱槿公園,是社區運用農再計畫,為在地闢出的一塊生態休憩寶地,除了提供在地居民使用,沿山路健行的民眾也能在此短暫休息後,繼續向前。

淡水區忠寮社區

魚菜共生 把好水留給下游的人

忠寮社區位在公司田溪中上游的位置,起初因為最上游的養殖魚場大量排放魚池的汙泥廢水,社區擔心溪水會優氧化而影響生態,本想設置淨水設備,但考量到可能會影響下游的居民的農田灌溉,最後引進魚菜共生的概念,透過將上游魚場排放的廢水導入農田灌溉,種植水耕蔬菜,如筊白筍、空心菜等,利用廢水裡的阿摩尼亞(氨)轉換成硝酸鹽和亞硝酸鹽,提供植物生長必需的養分,植物吸收之後,將淨化後的水排放出去,既灌溉了作物,又形成天然的淨水系統;後來這個概念又繼續延伸,在社區內的農場,因為地形依山,多為梯田,在灌溉系統的下游,多保留一塊濕地,讓農田裡排放出來含有剩餘養分的水,繼續在這裡被利用,也可以種植其他作物或花草,同時也有滯洪池的作用,可避免雨季時水量突增而導致溪水暴漲;社區內的魚菜共生示範園區,也變成了忠寮社區生態循環最佳的教學場域。

雙溪區長源社區

泰發煤窯 聽阿嬤的燒煤往事

從社區信仰中心威惠廟旁的步道,穿過柑腳溪後,沿山路繼續走,可到達藏身山林綠野中的泰發煤窯遺址,就在公車站牌「長源1鄰」附近。長源社區的居民早期從事煤礦的開採,挖出來品相完整的,直接運出去販售,而剩餘細碎的、品相不佳的,則燒製成焦碳,泰發煤窯的兩側皆有許多窯洞,將燒好的焦炭從此處取出,理事長黃正夫說到,開窯的時候一定要特別當心,因為窯內溫度相當高,潑水進去立刻變成高溫水蒸氣從窯洞衝出,很容易灼傷。煤窯上方也有多個孔洞,載有未燒製煤礦的礦車,順著上方的軌道,挨個將煤礦透過孔洞倒入煤窯中,雖然原有的軌道已不復存在,但在修復過程中重新設置的礦車軌道示意,依然能遙想當時煤窯工作的情景。

深坑區阿柔社區

林家草厝

健行炮子崙地區林蔭遮蔽的茶山步道,沿途遇見熱情款待的農家打著招呼,陽光下的茅草厝、杜英樹悠然度過百年,這是深坑人的後花園,也是進入田園生活的時光隧道。而以白茅草蓋成的林家草厝,則有台灣合掌村之稱,是旅人最常造訪的景點。

瑞芳區南雅社區

南雅社區在地鮮美小吃店

南雅社區由南雅漁港往外擴散,是一個港邊小聚落的型態,而南雅漁港的漁船,大多以娛樂漁業為主,載釣客出港海釣,在地人也從這邊出港海釣或進口漁獲,此地的漁獲豐富,以透抽、紅目鰱、白帶魚為主,開在週邊的在地小餐館,也主打海鮮料理,在漁港對面南新宮附近的南雅麵店、南子吝小吃等,都是來訪南雅的遊客必訪的港邊小吃,各式各樣的小卷料理,炸小卷、小卷米粉等,更是饕客們的最愛,如果民眾想購買新鮮海產,南子吝魚坊則提供多種類的冷凍魚貨供顧客挑選。周末天氣好的時候,到慢生活冰菓室來上一份冰品,搭配濱海美景,全身心都清涼了起來,店內除了冰品以外也有販售飲品及在地小吃。

雙溪區泰平社區

淡蘭中路崩山坑古道、虎豹潭古道、樓仔厝古道

崩山坑古道,又名柑腳泰平古道,此古道在公路未開闢前,是泰平與柑腳居民往來的重要道路,舉凡採買物資、採煤礦、嫁娶迎親等,皆仰賴這條古道,同時也屬於淡蘭古道的中路,近幾年透過民間單位組織人力,進行手作步道的修復作業;而社區內最知名的親山步道,就是虎豹潭古道,有親子等級的健行步道,通往假日農夫市集與壽山宮方向,大約20分鐘的距離,或可走原始古道段,接樓仔厝古道,坡緩好走,古道上還有一座百年福德祠,沿途傍著北勢溪潺潺,空氣清新,相當舒服。

石碇區烏塗社區

導覽行程結合在地手藝 多元發展社區共好

石碇地區早期是北台灣的重要植物染區,除了藍草外的多種的植物染原料,如:薯榔、七里香、洋蔥皮、月桃、相思樹、茶葉、大菁等,也造就了當地繽紛的植物染文化,現今烏塗社區也透過遊客體驗DIY的方式保留了在地特色、傳承古早技藝。 近年來,社區發展協會透過向農村再生計畫提案,或與當地區公所、觀光協會合作,串聯石碇老街、親山步道等資源,推出許多導覽行程,同時也透過活動行程,推廣在地店家的手藝,例如:手縫零錢包(小有名氣包之家──娟手作)、手作盆栽小品(蛇舌子陶藝工作室)、許家手工麵線等,而當地的特產也同步串連到活動伴手禮中,如:許家麵線、王金蛋、豆腐乳、茶籽油等。 近期因為青農返鄉,協會加入了新的力量,未來想進一步嘗試不同的活動主題,將外部資源的範圍擴得更廣,並因應現代自然療育的風潮,推出溪邊瑜珈冥想、步道茶席體驗等企劃,期望吸引年輕族群報名參加,活絡烏塗社區的觀光發展。

平溪區紫東社區

季節風味餐 手作天燈與草編童玩

4月起,螢火蟲開啟了走訪紫東最好的季節,夏季能體驗採綠竹筍,在地居民不藏私、手把手教民眾如何選好筍,還有南瓜盛產時的風味料理,端午時節也能品嚐野薑花粽,夏秋季節,配合豔紅鹿子百合花開,除了有精采的小旅行,也能親自體驗手作天燈、以芒草為材料的草編童玩,紫東的四季,因社區居民的活躍,保持著農村的人情味,溫暖你的胃與心。

平溪區菁桐社區

亮點設施

一節一節的運煤車,裝進採礦工人對於未來的盼望,運送出的是當地的繁榮。在層疊間我們恍惚看見了那採礦時光縮影,那一個天未亮的清晨,那一個個手提「飯包」肩扛著採礦工具,肩負著家庭經濟負擔的工人,穿梭在一個又一個街道裡。

石門區嵩山社區

許家石頭厝 梯田踏步遊

嵩山社區地屬大屯火山群的範圍,王理事長說到,活火山留給嵩山的,雖沒有溫泉等具有高經濟價值的禮物,但卻餽贈了乾淨的山水、石砌梯田與百年石頭厝,過去在嵩山社區,許多農人會利用火山爆發留下的火山石,將石塊打磨成一片片石板,砌成石頭厝,現今僅許家石頭厝保留得最完整。許家還保留早期打石的場所與器具,就在石頭厝旁的小屋,走訪許家時,不妨盛滿好奇心多走走看看! 從北19鄉道轉向路旁一條較為陡峻的山路,便能抵達許家,除了石頭厝外,也可徒步走進許家的水梯田,一層一層往下,享受身處於山間美景的舒適愜意,同時也可稍微留意步伐間的生態,是相當特別的體驗。

五股區綠竹社區

賞猛禽觀獨角仙.農村散策處處是生態

綠竹社區位於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內,自然資源相當豐富,且農民採用友善耕作的方式,維持住原始的自然環境,使這裡成為了生態寶庫,春末夏初有螢火蟲,夏季參加社區行程可以一起去看獨角仙;此處也是觀賞猛禽的好地方,種類多達二十多種,包含大冠鷲、松雀鷹、鳳頭蒼鷹等,吸引來自各地的賞鳥愛好者與生態攝影家朝聖,在地生態攝影師吳秀琴女士,就居住在旗竿湖社區,常常看見她拿著相機穿梭的身影。7-8月間,社區會舉辦獨角仙的導覽解說,就在農場內大樹的枝幹上,就可以近距離觀察獨角仙,相當適合親子同遊,理事長楊海塗說到,生態一直都在,無論何時,只要願意走出室內,社區處處是驚喜。

新店區銀河社區

銀河洞秘境與生態導覽 都市近郊的生態旅遊勝地

銀河瀑布與銀河洞是社區內最知名的景點,為青潭溪支流楣子寮溪的上游,皆屬淡水河流域,因「嶺上溪流由山腰斷崖直下,飛瀑凌空狀似銀河」而得名。沿著銀河洞越嶺步道即可到達,此步道連接貓空跟銀河社區,銀河這端的入口處就在銀河仙境福德祠旁;遠觀是飛濺的瀑布垂直往下,循著階梯走入洞內,就能看見飛瀑在眼前如水簾一般,豐水期的水量多,經過時要小心不要被濺濕了,繼續沿步道往前則可通往貓空,是一條親山又親水的步道。 銀河社區內多為山坡地,海拔高度介於150公尺至350公尺間,有相當豐富的生態資源,4-5月春夏之際,螢火蟲、青蛙在此處生氣蓬勃,10月之前則是賞蝶的好時機,社區也為此打造出「蝴蝶廊道」,再結合新店地區的社大等單位,定期培訓生態導覽講師,帶著民眾走入這些隱藏版的生態秘境,希望能將社區營造成生態旅遊的勝地,且銀河社區距離新店市區相當近,這處近山的自然環境,是都市人最可愛的生態鄰居。

三芝區樂天社區

兼具休閒與人文的興華驛站 休憩充電好所在

樂天社區內的巴拉卡公路,是單車休閒活動的勝地,週末假日常能見到騎者在公路間穿梭,於是,社區特別利用了興華國小旁的廢棄營區,改建成「興華驛站」,除了增設鐵馬車架、以迷彩、坦克車等彩繪外牆,還特地將國防部退役的M41D坦克車移來此處展示,創造出兼具休閒觀光與人文歷史的多元價值,另外,社區也在興華驛站舉辦小農市集,讓居民種植的農產有展銷的平台,多元複合的驛站空間,相當適合民眾假日走訪,此處也將成為未來社區發展的重要據點。

淡水區樹興社區

興福寮福安宮的三寶土地公坑

興福寮福安宮位於樹興社區內,是一座有故事的土地公廟,現今福安宮後方的三塊巨石,相傳是三寶的化身,分別是蛇穴、青蛙穴與蜈蚣穴,某天三寶發生爭鬥,彼此僵持不下,土地公出現化解了紛爭,此後土地公便在此地定居,也才有了主祀福德正神的福安宮,這段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,也曾做為《戲說台灣》的單元劇題材。

平溪區龍安社區

亮點設施

冉冉而生的祝福 天燈四方的空心架構,乘載著施放者祈求祝福之想望,方塊面以透明剪影方式表達著祈福祝福之想望。從個人的祝福到家庭共諧和樂,社會與企業的共榮共好,都在深深的期盼下,隨著氣流冉冉升空,願美好生活都在我們身旁。

貢寮區龍崗社區

五顯大帝的紅壇與戲棚地

在龍崗當地的五顯大帝信仰相當特別,並沒有興廟供俸,而是由爐主請回家祭拜,每年農曆9月17、18日,才請出來至石壁坑街上的「紅壇」舉辦廟會慶典,戲棚也會上演野台歌仔戲謝神,當地居民稱「年尾戲」,張理事長分享道,這些歌仔戲演員雖是從外地請過來的,但多年來,同一批人從小演到大,情感上就像是當地的居民,彷彿也是五顯大帝牽起了這樣的緣分。慶典時會祭拜五顯大帝、三界公、與老大公,逢龍年也會有特殊的「請火」儀式,向玉皇大帝申請天兵天將,增強神力;慶典也會同時決定新的爐主,以及下一年度祭典事務的負責人,包含操辦年尾戲、代辦「米糕龜」、處理紅壇的相關事務等,透過社區居民不分新舊住戶的共同參與,也凝結了大家的向心力與情感。

平溪區嶺腳社區

微笑車站

「全台唯一會微笑的車站」知道在哪裡嗎?那就是位於嶺腳社區的領角車站,因為鐵道大弧度彎曲、站在月台上看就像鐵軌在微笑一般,被稱為「會微笑的車站」。 早年嶺腳車站是為運送煤礦而建的,一般平溪支線的車站都長達200公尺,但嶺腳車站卻只有168公尺,因為弧形實在太彎,因此不宜建造太長,每當列車進站,車長都必須以快腳程衝上月台後方坡處,才能看透車頭到車尾旅客是否全都安全上車,非常有趣,今天已經成為一個療癒小站。

萬里區磺潭社區

萬里磺溪紅黃溪底

磺潭社區因位於磺溪與員潭溪的匯流處而得名,而磺溪黃褐色的溪底,乃因磺溪由七星山的北麓發源,並流經有硫磺及鐵質含量的區域,所以中下游處的溪底皆呈現黃褐色,也成為磺溪的特色景觀;磺溪流過員潭橋後與員潭溪匯流,往東海方向出海。